FGHJ_069010

试论姓氏源流之研究

试论姓氏源流之研究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交流论文

罗训森

何谓“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这一抽象的概念,仍是由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黎、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等11969个家族组成的(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袁义达主编)。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就是这一万多家子孙,你一点,我一滴,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注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之海洋。

罗氏,作为周朝掌管鸟兽之官,负责收纳四方诸侯贡献的鸟兽,分发朝廷赐给四方诸侯的美女和鹿(见“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罗氏”),从他诞生的头一天起,就为中华民族文化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今天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大家欢聚一堂,研讨姓氏源流,交流经验,是我这个姓氏源流研究新兵的大好学习机会,现就开展罗氏研究工作以来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一汇报,切望得到与会兄弟姓氏,尤其罗氏宗亲的雅正。

本人于97年8月18日,一个偶然的机遇介入研究福建闽清洋头罗氏的源流,在闽清县政府,各位朋友,尤其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的支持、指导下。于97年11月1日,在闽清县下祝乡洋头村,召开“罗氏文化学术研讨会”。而后,到北京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首都图书馆等单位,查证有关历史资料,到安徽安庆太湖,查寻先祖留下的文化遗产,到江西吉安、吉水、南昌寻根问祖,追本溯源。乐此不疲,收获颇丰,从中我知道了罗姓的起源、演变、分支、迁徙、繁衍不息的历史。知道了罗姓血缘之河所蕴藏的种种生命递传神秘符号,惊叹于罗姓的源远流长,感受到罗姓远祖深沉而阔大的呼吸,以及自身在这个生命链环上的共振。

但是,正如明朝万历朝进士、光禄大夫、柱国太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位给罗氏写的谱序中说到:“氏族之谱,茫味,故难稽,人皆以为空文,无所用之。抑知谱以清支派,纪事实,上追本始,晤宗祖于一堂,下联疏戚,会子孙于一派,可谓空文乎哉?……窃谓,谱比列国之史,未易言也,且史有专官,日载月纪。其所实录,皆当时耳目之所见闻。此之谓谱,则欲以臆断数百年前事,吾欲考征于往牒,而故点无征也。何以为传示?……何以议点,作自远祖,以及于今?或名是而迹非,或始修而终戾,或事实而传虚。必耳目所及,然后得其情状。吾欲察好恶于众,而故老无征也。何以决去存?吾故曰:“未易言也。”

作为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的张位,在为罗家族谱写序时,都发出如此的感叹,可见姓氏源流研究是何其之难。联想到福建闽清洋头罗氏,我的始祖应祥公,为续谱,晚年回江西吉水老家,仅因语言不通,命丧黄泉,为洋头罗氏的姓氏文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十二世祖宪灿公,富甲一方,前往祖籍寻根也因本身没有大的功名,而无法与江西吉水接上源流,抱憾而归。由此可见,姓氏文化的延续、发展,除了考证史实的困难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社会、经济的、文化的、能力等诸方面的因素在制约。

然而,纵使姓氏文化的研究千难万难,罗姓子孙,都前仆后继,不断的站出来。研究家族姓氏源流,不断地有人重修族谱,不断地请当时的名人,尤其是史学家,给自己的族谱写序,一为本族增光,更重要的是为证明该族谱的权威性。为姓氏文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宋代,一代文宗欧阳修,江西吉水人,历任直龙图阁学士、刑部尚书、太子少师,据谱载在为他的旧同事、福建宁化,直龙图阁学士罗元杰写谱序时说:“然,谱贵详实,不详实则诬,诬则不孝;反之,若无谱之,为愈也。”(罗元杰其人待考);历史上的名人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恂、苏辙、苏轼等在他的赏识之下,先后均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不但自己修族谱,而且在为罗家写的谱序中,也一再重申,姓氏源流研究,必须重视详实,并把其提高到“百善孝为先”的高度。作为谱牒学的祖师爷,欧阳修和苏恂,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学科,为中华文化开辟了源头研究之先河。

南宋状元、右丞相、民族英雄,江西吉州文山文天祥,在“题罗氏像跋”中说:“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并以传者,必须人勋业著于当时,道德鸣于斯世!乃能留其像与谱皆永也。罗氏之宗,其以德业辉映后先,鸣乎盛矣!则若谱若像,自可千百世而不朽。子孙瞻先人之像,读先人之谱,而不兴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注:文天祥系江西吉安罗尚德,宋代进士,官拜宣议大夫之通家,夫妇二人随文天祥共举抗元大旗,公元1278年,广东潮阳之战败渍,部曲散失,遁迹于华容南山之中)。

从文天祥的文章中,可以见到,他为了发展姓氏文化,在大力提倡不但要有族谱的文字记载,还必须要有像谱的图像记载,将姓氏文化,推向新的高蜂。所幸的是,本人此次江西之行,也已拿到先祖们的像谱,其翔翔如生的丹青,当真让人兴起仰止之心。近阅到宗亲罗孝逵主编的《“豫章罗”家族通讯》知该系已把相片加印进族谱,已经续承了罗氏先祖们的优良传统。

据福建省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卢美松先生在其所著《中华卢氏源流》一书,第二章第一节姓氏起源中说:“中国是世界上姓氏形成最早的国家,也是姓氏最为发达,最为稳定的国家,中国人的姓氏,早在五千年以前就已形成。”照理说,姓氏文化既然如此古老,如此发达,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姓氏研究应该领先世界才对,但遗憾的是,伴随中国的落后,不但在科技方面,在经济方面我们落后了,连在姓氏源流的研究上,我们也落后了。

据说中国科学院研究中华姓氏文化,是美国斯坦佛基金会提供的资金,研究孔、孟姓的基因变异,因美国人,尤其是白人后裔,历史较短,所以他们不得不研究中国的姓氏,而且是用最新的技术。

值得庆幸的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姓氏源流研究也获得新生,中央电视台等官方新闻媒介,也大力推出了姓氏文化栏目,为姓氏源流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宽松的大环境,更何况中华儿女遍布五大洲、四大洋,唯有姓氏,才使得其子孙知晓根在中国,唯有姓氏才使得台湾省人至今到大陆寻根不断,祖国统一的愿望才会早日实现。

外国人已把姓氏文化和遗传基因结合起来研究,中国科学院也已经介入到这新的边缘学科,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学科正破土而出,我们应以一种崭新的目光,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姓氏源流之研究。

她,不再是简单地修族谱、家谱,而是要通过族谱、家谱的研究,去解开代代相传的神秘基因。从宏观上,把个人放在姓氏源流的历史长河之中,从微观上,理解:“我为什么是我,而不是你,他?”在强调后天努力重要性的同时,不要偏废了“先天”。不然“优生”从何说起?民族的素质,如何代代提高,代代相传?

我从远古走来,我向未来走去,让我们在“我”这个环节上,光前裕后,为民族,为家族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罗训森

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八日

——《罗氏研究》第一期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4.11.14

注:文中史实有些出入,仅供参考。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附录    录入:罗训森    2014,11.14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