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罗氏世系众多,20世纪30年代有5400人,至今约计20000人左右。大都是明清时期自江西吉水、丰城、庐陵和萍乡等地迁来,也有一些从广东或本省湘潭、茶陵、攸县迁来,散居县内东西南北四乡30余处。其中崱公16代孙奎祐公位下明德堂罗氏,润、汶二公下分三支,总人口1600多人:润公长子元绶公,于明洪武十三年由茶陵徙居西乡高桥湖尾境罗家湾(即今军山乡大垅洲);清康熙年间,元绶公十一代孙志钦公,徙居黄田株树湾(即今茶山乡),这支罗姓人共有430人;汶公长子积益公,生淇公,淇公生锦公,于明宣德年间由茶陵徙居醴西妙山罗家冲,这支罗姓人现有640余人;汶公三子积俊公,亦于明初由茶陵徙居衡山罗家坪,其第九子为纶公又由衡山徙攸县白茅洲,其子仲康公再徙醴南豆田蛟湖垅,这支罗姓500人上下。这三支罗姓人,于1999年合修家乘。醴陵西乡石湾罗氏,开基祖计一公,明初由江西徙入高桥石湾开基,繁衍散居石湾、洲坪、代兴桥、枧湾一带,现有丁口500余人。醴陵东乡,浦口花桥荷花境罗氏,始祖洪德公十二代孙兴乐公,于明末由广东兴宁嘉应洲徙入浦口开基,现有300余人;醴陵东乡,富里塘家坊石板滩罗氏,由兴有、兴英二公,于明代从广东兴宁徙入开基,现有5100余人。醴陵北乡寨下罗氏,系珠公五十四代孙之岚,于嘉庆十九年由江西丰城徙醴北高塘冲,传至4代孙均惠公,因兵乱徙居寨下,至今约3000人;醴陵北乡,还有黄獭咀罗氏,开基祖锦公字秀明,生应隆、应真二子,于明初从江西吉安徙湘,应隆徙湘潭鼓噪洲,应真徙醴北坪上罗家坪,繁衍至今,下分四大房,人口1200余人。醴陵南乡,大障罗氏,系湘潭鼓噪罗志安公八代孙兴堂公,徙入大障湾富开基落业,现有人口184人;鼓噪罗志亮公九代孙本昌公,亦于清代中页徙居醴西铺湾开基,至今103人。在醴陵南乡,于明清年间,还有珠公60代孙克武克星二公、六十七代孙耒金公、六十八代孙贤仁公、七十二代孙穆盛、穆澍、穆友和穆伦诸公,先后在归圣乡、仙居里、乌岗、碰尾湾、沈潭、鳌仙、贺家桥、黄泥坳、嘉树、大障、儒塘、庙山、孙家湾、过泗桥、漕塘、南门口等地开基落业。这些罗氏,曾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与江西萍乡罗氏,共6000余人,合修家乘。醴陵罗姓人口众多,此处地灵人杰,或是忠臣,或是清官,或是乐善好施,《县志》上立传者,有罗永焘等5人,元绶公十九代孙罗国凡,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部长。
攸县罗氏有多支,其中一支始祖罗宏,字自强,于明洪武四年携五子由江西秀川迁来攸县,建标于擢秀乡之云阳坪,开云阳罗氏六百年基业。甫一传,冢嗣荣一析居枫林,次荣二析居太和,荣三徙郴州之宜章,荣四仍居云阳,荣五失考。创业开拓,已历传二十八世。荣二、荣四两房,居处相望,称云阳坪罗氏,已于1999年合修家乘;荣一子嗣称枫林罗氏,聚居于大同桥﹑新市﹑丫江桥,散居于羊石、上云桥、兰村、黄丰桥、坪阳庙、皇图岭等地,正在一手修祠,一手修谱。枫林罗姓人至今生齿近万,罗吉庭少将是其佼佼者。此外,有德明支系,崱公之后,宋宣和元年从江西吉水秀川,迁居攸县太湖村;还有一支是枫林宏公支系。
邵阳罗氏
始祖唐时崱公,为世居楚南衡州府耒阳县晋君章公十四代孙,占籍江西吉州庐陵县。崱公十四传至友进公,字德修,号荣钦,明洪武2年(1369)由江西泰和迁居楚南宝庆邵西潭井湾,生有四子:仲祥居永成二都二里,生才禄、才旺;仲先居永成二都九甲;仲奇、仲青二公居隆回四十二甲。清嘉庆8年(1803)仲祥公房禄、旺二支始修族谱,同治6年(1867)续修。祥房班次:仲才文碧子,永思志朝添,春景生伯万,忠孝世代传。先房班次:仲才文必子,永思廷添士,祖宗承尚用,忠孝世代传。奇房班次:仲邦必思永,远宗祖廷应,才尚国正经,纬安民广仁。青房班次:仲邦必思永,远宗祖庭应,才国正万方,奉承定广仁。四房合班:道德开昌运,家声信久延,学纯崇光大,品望步高贤,坚节同圭璧,清真益洁廉,临轩希硕彦,甲第并连元。
摘自:http://www.luosz.com/thread-1340-1-1.html:
为罗家点赞,看了这个才知道自己是应春公后人。愿罗家人丁兴旺,世代盛昌,为国家民族多出杰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