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结语
综上所述,数千年来,湖南罗氏源流的概况是:古罗子国遗民从湖北枝江迁入湘阴、汨罗和湘西北定居发迹,约经400年至汉代,罗县人罗君用于朝廷有功,遗子罗珠,为汉朝廷重用,从灌婴,筑豫章城,发迹江西,湖南罗姓人便在江西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罗县主族人罗永芳,治理罗县,其子孙除在罗县属地湘阴、汨罗、平江发展外,从汉至今在长达近2000年的时间内,续迁湘东、湘南,并辗转遍布全国多省。至宋代,发迹江西的罗氏,又大量回迁湖南,如新化之云飞与一松、茶陵之百五、衡阳之青叟、益阳之时才、安化之奎光、华容之敬尚等等;到了明清初期两大战乱时期,更有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罗氏大量迁入湖南。其中大部分又是从江西迁来的,而且大都是崱公之后,多属长沙和豫章两个郡望。罗姓人从外省入迁湖南的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元末明初的江西、湖南,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舞台。据攸县罗氏族谱云:“有元季末,陈友谅据湖南,与朱元璋争雄事败,元璋纵兵屠戮,湘江两岸,人烟几绝,史称朱洪武血洗湖南。其后,当地郡守招四方之民分耕其地。”这个时期迁来湖南的罗姓人最多,几乎遍及湖南的东西南北各地;二是一些在湖南做官或者从事经商、宦游诸业的罗姓人,旅居湖南多年,发现这个地方山清水秀,物产富饶,文化发达,民风纯朴,是安家发展的极好处所,因此便在这里安下家来,甚至把远亲近邻,也一起迁入湖南;三是或因战乱,举家迁居湖南,或因战事失败,最后隐居湖南的。不管是那一种原因,从外省迁入湖南的罗姓人,都可说是有意或无意中返回祖居了。长期生长在湖南的罗氏,不论是古代还是近代,也都不断寻求理想的发展,在湖南广阔的大地上,形成网状式的分布,几乎遍布每个角落。无论是远古时代,或者近代,历居罗国故地的罗姓人,从来不是墨守成规,固守一地;而是勇于开拓,锐意进取,在广阔的神州大地上,施展才华,走向远方。有的从湘南辗转西迁,进入贵州,成为那里的罗甸国和罗番。并与当地苗族和布依族融合,后来出现很多罗姓人首领。有的走向大西南或大西北的广大地区,在那里繁衍生息,开基创业。其中尤以清康熙五十六年,响应清圣祖“垦荒四川”的圣谕,迁居川渝地区的人数最多。
本文已涉及湖南全部93个县(市),其中凤凰、永兴等8个县没有罗氏的世系情况,这是因为没有找到他们的谱牒文字;已经涉及的县(市),虽然写到一个或几个世系,因资料所限而难免挂一漏万,未能全部写出他们古往今来的状况,特别是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时代所作的杰出贡献,未能将每一个罗氏世系的基祖肇基创业、一往无前的光辉历史写出,尚待后来者补正。虽有这些缺憾,可笔者坚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的发展,今后必有湖南罗氏的能人志士,能写出更为完整而又详尽的《湖南罗氏源流概述》。
训森注:
本文根据隆回罗德华,常德罗大遵,汝城罗有谋,岳阳罗兰祥,茶陵罗良贤,邵东罗检和,新化罗海清,浏阳罗云富,湘乡罗厚德,祁东罗建之,桃源罗谷云,娄底罗建平,攸县罗泽贤,桂阳罗辅佳,双峰罗绍志、四川罗楚帆,安仁罗章生,醴陵罗星竹,邵东罗志中等提供资料,并引用罗顺成、罗运其《湖南罗氏源流》,以及本会收集有关史志谱牒文书写成。
罗志钧、罗耀光两位宗长历经五年,数易其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完成本文,所费心血可谓大矣。亦体现了湖南罗氏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许多资料由罗耀光实地收集、整理,罗志钧为本稿执笔者。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4.11.3
邵阳罗氏
始祖唐时崱公,为世居楚南衡州府耒阳县晋君章公十四代孙,占籍江西吉州庐陵县。崱公十四传至友进公,字德修,号荣钦,明洪武2年(1369)由江西泰和迁居楚南宝庆邵西潭井湾,生有四子:仲祥居永成二都二里,生才禄、才旺;仲先居永成二都九甲;仲奇、仲青二公居隆回四十二甲。清嘉庆8年(1803)仲祥公房禄、旺二支始修族谱,同治6年(1867)续修。祥房班次:仲才文碧子,永思志朝添,春景生伯万,忠孝世代传。先房班次:仲才文必子,永思廷添士,祖宗承尚用,忠孝世代传。奇房班次:仲邦必思永,远宗祖廷应,才尚国正经,纬安民广仁。青房班次:仲邦必思永,远宗祖庭应,才国正万方,奉承定广仁。四房合班:道德开昌运,家声信久延,学纯崇光大,品望步高贤,坚节同圭璧,清真益洁廉,临轩希硕彦,甲第并连元。
摘自:http://www.luosz.com/thread-1340-1-1.html:
为罗家点赞,看了这个才知道自己是应春公后人。愿罗家人丁兴旺,世代盛昌,为国家民族多出杰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