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7499455c5qsya

不死于家,永为子孙纪念——缅怀台湾抗日英烈罗福星

 

罗  福  星

 

罗福星(1884—1914),字东亚,号国权,原籍广东镇平(今蕉岭)人,1884年(清光绪十年)生于印尼达维亚(今雅加达)城。

6岁回国启蒙。1896年,再赴巴城,就读于中华学校,

1903年,毕业,随祖父去台湾,插班苗栗公学。

1907年2月,回广东,途经厦门,加入中国同盟会。复受知广东学务部长丘逢甲,应聘为广东视学,兼广州府学堂监督。未久,衔命赴爪哇一带视察侨教;

1908年,任新加坡华侨中学校长;年底辞职后,又聘为中国同盟会缅甸联络站——缅甸书报社主任。次年再赴南洋,任巴达维亚中华学校校长。

1911年,黄花岗之役,随黄兴攻打督署,负伤脱险。武昌起义,复率南洋义军,驰援武昌。

1912年,回镇平担任大地公学校长;11月奉孙中山命去台湾,组织同盟会支部。

1913年3月12日,被日军逮捕。

1914年3月3日,以首谋“叛逆”罪名,被处绞刑牺牲。年30岁。

附:资料二

罗福星

林其泉

罗福星,字东亚,号国权,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县)人,1884年2月25日(清光绪十年正月二十九日)出生于南洋爪哇的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

其祖父罗超六(耀南)为南洋华侨,曾在南洋和祖国台湾参加修筑铁路;其父罗经邦。罗福星自幼跟随父母迁回广东老家,六岁启蒙,十岁跟祖父再去巴达维亚,入当地华侨办的中华学校就读,1902年7月毕业。次年跟随祖父来到台湾。

甲午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罗福星到台后,在日本人办的学校里读书。他饱尝奴化教育的痛苦,目睹日本殖民统治者的暴虐,产生了反抗思想,萌发赶走日本侵略者收复国土台湾的志愿。由于不满日本统治者的压迫和奴役,罗福星一家于1906年2月抛弃家产,内渡回广东。路经厦门时,罗福星遇见在巴达维亚中华学校读书时的老师和同学,由老师介绍参加了同盟会。

罗福星回到广东老家后,在小学当体育教师。此时,曾于1895年台湾倡建“民主国”开展反割台斗争的台湾绅士丘逢甲,任广东全省学务公所参议,得知同乡晚辈从台湾回来,十分高兴,乃聘罗福星为广东视学兼广州府中学堂监督,并于1906年底1917年初派他到南洋爪哇等地考察华侨的教育工作。

罗福星到南洋,受到当地侨胞的欢迎,1908年春被聘为新加坡侨办的中华学校校长。罗在那里向华侨宣传革命道理,动员华侨关心祖国革命事业。这期间,他以中华学校校长身份,经常来往于新加坡、缅甸和巴达维亚之间,并担任同盟会设在缅甸的“书报社”书记,从事革命党的宣传活动。

1910年,罗福星从新加坡转到爪哇,担任巴达维亚华侨办的中华学校校长。那时候,孙中山、黄兴和胡汉民等曾先后到南洋一带发动华侨参加革命工作。罗同他们取得联系,得到了他们的指导。

1911年春,同盟会组织领导广州起义。西荷印机关部集结十七人回国参加。罗福星毅然辞去中华学校校长职务,先到香港,后于4月27日上午潜回广州,参加这次起义。罗随黄兴袭击两广总督署衙门,奋勇杀敌。这次起义不幸失败,许多革命党人英勇牺牲。罗福星也为流弹所伤,后脱险潜离广州,经香港与胡汉民一起到暹逻,又去巴达维亚找黄兴,请求分配任务。

是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黄兴电嘱罗福星在南洋华侨中招募义军,作为革命后援力量。罗即在巴达维亚组织二千多华侨参加民军,启程回国。他们先到广州,向广东省都督胡汉民领取武器、弹药后,乘军舰北上,12月经上海到苏州。后因南北和议已成,新政府又财源不足,民军不得不奉命于1912年2月解散,陆续踏上归程。罗福星于3月6日离开苏州,经上海回广东老家,任大地学校校长。

辛亥革命后,祖国大陆人民更加怀念和关注台湾同胞。许多人主张去台湾发动同胞赶走日本占领者,福建都督府也计划派人去台湾活动。罗福星自告奋勇,于1912年12月再度来到台湾。

到台之前,罗福星于5月中旬会见孙中山,表示自己决心。孙中山鼓励他说,台湾是中国领土,要决心收复,但得讲求方法。到台后,罗注意贯彻孙中山的指示,打扮成商人模样,以台北大稻埕大瀛旅社等处为活动基地,寻访旧日同游,集结抗日同志,向他们介绍祖国大陆的革命情形,宣传革命道理。罗对他们说,日本在台湾“蔑视及虐待本岛人民,课重税,夺产业,使失生计之途”,本岛人民“今尚不觉醒,则前途将益形暗淡”。“台民系中国人,实无长久屈服于日本之理。应于岛内纠合同志,待机来临,蜂起于各地,杀退日人,驱逐于岛外,以脱离悲境”。1

罗福星联络抗日爱国志士,组织同盟会支部,对外用“华民联络会馆”名义开展活动。他和刘士明、江亮能、彭云轩、邱维藩、林达荣等十二人被称为“十二志士”,在苗栗建立领导机关,以地势险要的大湖为根据地,并派出同志分赴南北各地,设立同盟会分部。当时他们还在台与组织“共和联络会馆”的吴颂贤等人密切配合,共谋大举。

在罗福星等人的努力下,台湾抗日斗争的形势发展很快。他们以同盟会为统摄,以华民会、三点会、革命会等组织为外围。为了避免引起日本统治者的注意,各地的组织都用神明会、观音会、父母会、兄弟会、老人会、同胞会等名义。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台北到台南有一千五百多人参加了同盟会及其外围组织。同时,罗还派人同新竹的张火炉、台南的李阿齐、东势的赖来以及南投的陈阿荣等人领导的抗日组织取得联系,并与大陆沿海各省以及海外华侨中的同盟会组织联络,以争取他们的配合与支援。为了便于联络和传递消息,罗在同盟会会员和抗日同志之间使用了许多联络暗号,如以“君子”、“杂货”称十二志士,以“母氏”称孙中山,以“婶母”称黄兴等等。

1913年4月21日,罗福星等人在苗栗召开台湾同盟会支部的代表大会,动员革命同志做好准备,迎接抗日起义。会后他们以十二志士的名义发表了《大革命宣言书》,列举日本帝国主义对台湾同胞血腥统治的各种事实,指出:“自日本亡我台湾以来,夺我财产,绝我生命,其苛暴恶政,无所不用其极。”“台湾人民,刻已翻然觉悟,均当以鲜血一洗前此之耻辱矣。”2《宣言书》特别提到,台湾同胞抗日复土的斗争,得到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负责人的关怀,得到了大陆人民的支持与配合。《宣言书》秘密散发于台湾各地,受到各阶层人民的热烈拥护,许多人捐资筹集起义经费,有些人组织了“决死队”。武装的组织形式,设旅长、团长、排长等职,旅长统率千人,团长统率百人,排长带领十人。十二志士之一的江亮能担任司令军长,具体指挥起义时的军事行动。

当时,广东都督府也派了革命党人吴觉民到台湾。吴会见罗福星后,决定互相配合共同斗争。是年7、8月间,黄兴先后两次派人到台湾,了解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情况,转达革命党和祖国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的关怀和支持。

罗福星和台湾同胞的抗日活动日益发展,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日本在台湾的统治者于10月开始,在台湾各地进行大规模的搜查,逮捕了大批同盟会成员和“可疑”的群众,对他们进行审讯和拷打。罗福星动员未遭逮捕的人继续进行抗日斗争。他认为,若停止活动,必致丧士气,乱人心,需要再接再厉,不屈不挠。10月22日晚,罗福星等人在旅馆里召开一次特别会议,他表示:“男子以名为重”,“名誉者,吾人事业之支柱也”,“今余即令粉身碎骨,意志仍不屈也”;“若我不幸被捕,我必出坚强之意志,断不泄漏机密。为革命献身,慰三百余万之同胞,以留功绩于我(中国)政府之历史中!”他一再表示,抱定坚强信念,为革命而献身。3他给闽省都督孙道仁写报告,提出要在台湾组织临时联合会,以为大举之用;并请速出兵出台。

在这期间,罗福星加紧活动。他得知苗栗打入敌人机关中的革命同志全部被捕,立即冒险到台中、台南各地了解情况。敌人到处搜捕,一时无法开展工作,他又化装回到台北。12月间,罗在台北秘密召集同盟会成员会议,研究如何冲破敌人的恐怖,举行全岛起义。但这时敌人正在发动大检举,进行挨家挨户的搜查,起义计划无法付诸实行。罗为“暂避其锋”,转到淡水躲在一户农民家里,但终为敌人侦悉,于12月18日深夜被捕。这前后被捕的革命党人及抗日群众共达一千多人。

在敌人狱中和法庭上,罗福星严正斥责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台湾的罪恶行径。他利用敌人让他写供状的机会,写了一篇“自白书”,分十一项,详细列举了日本官吏虐待我台湾同胞的罪行。他还写下了许多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和革命必胜信念的诗词,如:“独飘彩色汉旗黄,千万横磨剑吐光,齐唱从军新乐府,战云开处阵堂堂。”“海外烟飞空一岛,吾民今日赋同仇,牺牲血肉寻常事,莫怕轻生爱自由”。“军乐扬扬列队过,天朗风清感慨多,男儿开口从军乐,同唱台疆报国歌。”他在《祝我民国词》中写道:“中土如斯更富强,华封共祝著边疆,民情四海皆兄弟,国本苞桑气运昌。孙真国手著初唐,逸乐中原久益彰,仙客早沽灵妙药,救人千病一身尚。”取首字寓语“中华民国,孙逸仙救”4,表现出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对孙中山的崇敬心情。

1913年底、1914年初,日本殖民统治者在苗栗设临时法庭,对罗福星和五百多位台湾抗日志士进行“审判”。3月3日,罗福星被处以绞刑,年仅三十。他视死如归,临刑前写了“不死于家,永为子孙纪念,而死于台湾,永为台民纪念耳”的字句,表现出他对祖国和台湾同胞的热爱。

注:

1. 《罗福星革命案》。见《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二篇第五册。

2. 汉人:《台湾革命史》第十一章;彭子明:《台湾近世史》第九章。

3. 同1。

4. 罗福星的遗诗,流传的几种文本互有参差。本文引自罗秋昭《罗福星传》。据王惟英记,此是经过右任校正过的(见台湾“党史会”编《革命先烈先进传》)

训森按:

罗福星是近代史、尤其在抗日、收复台湾历史中,相当重要的人物。更是中华罗氏在台湾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每年在他的纪念日,台湾国民党均会举办盛大活动,现任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多次参加罗福星纪念活动。

“不死于家,永为子孙纪念”,罗福星烈士牺牲百多年了,但中华罗氏永远铭记他为国家,为民族,为维持、扩大罗氏声誉,所做出的卓绝贡献。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4.9.28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