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6904250552459991

千年之问:“常显而不晦”的沉思

千年之问:“常显而不晦”的沉思

罗训森

宋著名诗人、印山先生罗绋的女婿杨万里,在江西吉水人、《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之父“竹谷老人”罗季温创修族谱时,写下族谱序,揭示了罗、杨二人在深入研讨宗族“常显而不晦”哲学理论命题。

罗季温问杨万里:谓以族之显晦,不专系乎富贵贫贱。苟位极乎公卿,财雄乎乡邑,一时号称显族,数代之后而消歇,则昔之赫赫以显者,能保其不昧,昧以晦耶?晋之王谢,唐之崔卢是也。然何为使之常显而不晦

译文:所谓宗族的发达和衰弱,不外乎富贵贫贱,官位至公卿,财雄于乡县,一时号称显族,但几代以后就消歇不行了。以前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能保其不衰弱?如晋之王谢,唐之崔卢,如何能使宗族保持“常显而不晦”?

杨万里答:鲁叔孙穆子有云:立德、立功、立言,立而已。夫言也者,表在天地间,久而不偾、不躜也。世之谱其族者不知其几,而称欧谱、苏谱者,何与以?永叔、明允之言立,故也。

译文:鲁大夫叔孙豹(谥曰:穆)说:立德、立功、立言,立而已。创立理论的人,其言论表在天地间,经久不衰。世上修族谱的家族不知有多少,但大家为什么都称赞欧谱、苏谱?欧阳修、苏东坡创立修谱理论,立言,所以,受到大家的称赞和肯定。

宋朝,以欧阳修、苏东坡为代表,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起修族谱之风,作为欧阳修的同乡,吉水罗氏当然不甘人后,理学家《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之父“竹谷老人”罗季温,亦思考如何创修罗氏族谱。在筹备过程中,他甚至邀请福建沙县族人、理学家罗从彦到访吉水寓邸,并题词: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其子罗大经在史料笔记《鹤林玉露》“好人好事”条目中予以追记。

从谱序中“季温益潜心于理学,著有《丛竹稿》若干卷,取正于余与丞相周公必大。观之所撰《畏说》,胥叹其有不可及处,此其言之立也”可知,罗季温深受罗从彦理学的影响,创立了《畏说》理论,深得当朝丞相周必大和“南宋四大家”之一杨万里的赞赏,罗从彦、罗季温实际系统地创立了罗氏的家风家教:

罗从彦倡导:潜思力行,正直忠厚,好学上进,好人好事;

罗季温强调:畏天、畏地、畏人!即:敬天、敬地、敬人!

春秋鲁大夫叔孙豹的“三立”;

宋从祀孔庙、朱熹祖师爷、豫章先生罗从彦的“两愿”、《诲子侄文》;

民间理学家罗季温的“三畏”;

杨万里的《桃林罗氏族谱序》:心术良善,伦纪笃厚,习尚文雅,无流漓诡谲、粗鄙之俗。

系统、正确地解答了罗季温有关罗氏宗族可持续发展的千年之问:常显而不晦。

宋罗大经、罗应雷兄弟进士、罗大经《鹤林玉露》名扬天下;罗绋家族“一门九进士,祖孙四举人”;明开国宰相罗复仁、工部侍郎罗汝敬、贵州参政罗璞、罗钦顺、罗伦、罗洪先、罗大纮、罗侨、罗通等一大批吉安吉水罗氏精英的先后出现,历史地检验了罗从彦、罗季温、罗大经的“齐家”理论和实践。

作为“中华一脉”的中华罗氏一分子,吉水罗氏后裔,笔者忝任《中华罗氏通谱》总编,努力秉承罗氏家风家教,在二十一年实践中,“弘扬祖先业绩,启迪后昆奋进”,逐步创立“四个轮子”理论,但愿亦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促进中华罗氏人才的不断涌现,维持中华罗氏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2017.5.28  于福州

 附1:罗氏族谱序

宋·杨万里

吾郡多著姓,而印岗之罗,其一也。由印岗而之竹溪者,率称士族。竹溪有隐君子曰季温氏,余忘年友也,世有姻连之好,常相往复。见其族人心术皆良善,伦纪皆笃厚,习尚皆文雅,无流漓诡谲、粗鄙之俗,其有以服季温之化德也欤。

尝以谱牒之未修,质言于余:谓以族之显晦,不专系乎富贵贫贱。苟位极乎公卿,财雄乎乡邑,一时号称显族,数代之后而消歇,则昔之赫赫以显者,能保其不昧,昧以晦耶?晋之王谢,唐之崔卢是也。然何为使之常显而不晦?

曰:鲁叔孙穆子有云:立德、立功、立言。立而已。夫言也者,表在天地间,久而不偾、不躜也。世之谱其族者不知其几,而称欧谱、苏谱者,何与以?永叔、明允之言立,故也。季温曰谨受教。

余不家食者十数年。季温益潜心于理学,著有《丛竹稿》若干卷,取正于余与丞相周公必大。观之所撰《畏说》,胥叹其有不可及处,此其言之立也。若夫德之立,足以尊族人,化乡里,贻后世,俾用于世功之立,不难矣。

余谢事之暇,乃以所编之谱,嘱引其端。于乎!先世之种德也,深后世之流芳也。远季温所造就有如是。是以赞其族之蕃衍昌大,常显而不晦矣,虽世守之可也,余复何言!诗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为其后者,能如季温氏之树立,斯谱为不朽矣。斯谱为不朽矣。

(南宋)嘉泰三年癸亥秋(1203)宝谟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致仕、吉水开国食邑七百户杨万里、廷秀撰。

注: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人。其妻“罗夫人年届八十,还亲自下厨,亲自种麻纺织。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同为“南宋四大家”,一生写诗2万多首,现存4200余首。

——2007.5《中华罗氏通谱》

——《桃林罗氏族谱》

附2.   叔孙豹(?—前537年):姬姓,叔孙氏,名豹,谥号曰“穆”,故史称叔孙穆子(亦称叔孙穆叔),春秋时鲁国大夫。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叔孙豹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叔孙豹所谓的“三不朽”是指一个人在道德、事功、言论的任何一个方面有所建树,传之久远,他们虽死犹生,其名永远立于世人之心,才是不朽。有副著名楹联:“五百年间气,三不朽伟人。”能做到死而不朽,可谓伟人。

附3. 畏    说

宋  罗大经

先君竹谷老人,早登庆元诸老之门,晚年以其所自得者,著《畏说》一篇。其词曰:“大凡人心不可不知所畏,畏心之存亡,善恶之所由分,君子小人之所由判也。是以古之君子,内则畏父母,畏尊长,诗云‘岂敢爱之,畏我父母’,又曰‘岂敢爱之,畏我诸兄’是也。外则畏师友,古语云‘凛乎若严师之在侧’,逸诗曰‘岂不欲往,畏我友朋’是也。仰则畏天,俯则畏人,诗曰‘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又曰‘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是也。夫惟心有所畏,故非礼不敢为,非义不敢动。一念有愧,则心为之震悼;一事有差,则颜为之忸怩。战兢自持,日寡其过,而不自知其入于君子之域矣。苟惟内不畏父母尊长之严,外不畏朋侪师友之议,仰不畏天,俯不畏人,猖狂妄行,恣其所欲,吾惧其不日而为小人之归也。由是而之,习以成性,居官则不畏三尺,任职则不畏简书,攫金则不畏市人。吁!士而至此,不可以为士矣,仲尼所谓小人之地忌惮者矣。夫人之所以必畏乎彼者,非为彼计也,盖将以防于心之纵,而自律乎吾身也。是故以天子之尊,且有所畏,诗曰‘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书曰‘成王畏相’,孰谓士大夫而可不知所畏乎!以圣贤之聪明,且有所畏,鲁论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孰谓学者而可不知所畏乎!然则畏之时义大矣哉!余每以此自警,且以效切磋于朋友云。”先君此说出,一时流辈潜心理学者,咸以为不可易。余同年欧阳景颜跋云:“造道必有门,伊洛先觉,以持敬为造道之门,至矣,尽矣。盖敬,德之聚也。此心才敬,万理森列。此身才敬,四体端固。繇勉强至成熟,此心此身,敛然法度中,可以为人矣。然世之作伪假真者,往往窃持敬之名,盖不肖之实,内虽荏,而色若厉焉,行无防检,而步趋若安徐焉。识者病之,至有效前辈打破敬字以为讪侮者,又有以高视阔步,幅巾大袖,而乞加惩绝者。一世杰立之士,欲哀救之而志不能遂。近世叶水心作敬亭后记,至不以张思叔之言为然,谓敬为学者之终事。仆深疑焉。近因校文至沣阳,谒竹谷罗先生,以所著畏说见教,仆醒然若有所悟。呜呼!畏即敬也,使人知畏父母,畏尊长,畏天命,畏师友,畏公论,一如先生所言,欲不敬,得乎?每事有所持循而畏,则其敬也,莫非体察在己实事,见面盎背,临渊履冰。以伪自盖者,能之乎?高视阔步,幅巾大袖,假声音笑貌以为敬,求之于父母兄长师友之间,多可憾焉,人其以敬许之乎!盖先生以实而求敬,故其敬不可伪。世人以虚而求敬,故其敬或可假。是说也,羽翼吾道,其功岂浅浅哉!至此,则敬不可伪为,而攻持敬者,当自息矣。”

附4. 族  谱  引

宋  罗大经

陶渊明《赠长沙公族祖》云:“同源分派,人易世疏。慨然寤叹,念兹厥初。”老苏《族谱引》云:“服始乎衰,而至于缌,而至于无服。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喜不庆,忧不吊,则涂人也。吾所与相视如涂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悲夫!”正渊明诗意,诗,字少意多,尤可涵泳。

阅读原文http://www.hualuoshi.com/?p=15233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17.5.28    于福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