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史学家——罗振玉

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初名宝钰,应童子试时改名振玉,字式如,又字叔蕴、叔言,号雪堂,亦号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祖籍浙江上虞,1866年(清同治五年)生于江苏淮安。

4岁入塾。15岁应童试,举秀才。

1882年、1888年两次应乡试落第。

1890年,在乡间为塾师,并著书自遣。

1896年,在上海与人合作,创农学社,搜集和翻译外国农学著作。次年创办《农学报》。

1898年,创办东文学社。

1900年,应鄂督张之洞之邀,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

1902年任南洋公学虹口分校监督。1903年冬,应邀入两广总办岑春煊幕参议学务。

1904年夏,受江苏巡抚端方委任,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

1906年奉调北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190 9年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与王国维等避居日本,共同研究古文字学。

1919年,由日本回国,住天津。

1924年,应清废帝溥仪之召,入直南书房,与王国维一同检点宫中器物;11月,溥仪被驱逐出宫,为清室善后委员之一。

1928年,迁居旅顺。“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伪满州国活动。

1932年3月,任伪满参议府参议;11月,任伪满监察院院长。后任伪满临时政务督办及满日文化协会常任理事。

1936年,任会长等职。1937年6月退休。

1940年5月14日,病逝于旅顺。终年74岁。

著有《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海餐贞珉录》、《唐三家碑录》、《秦金石刻辞》、《金泥石屑》、《隋唐以来官印集存》、《殷文存》、毛郑诗校议》等。

附:资料二

罗 振 玉

耿云志

罗振玉字叔言,号雪堂,祖籍浙江上虞。1866年8月8日(清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八日)生于江苏淮安。其父罗树勋,曾先后任江宁、清河县丞。

罗四岁入塾读书,十五岁举秀才。1882年、1888年两次乡试落第。1890年至1895年在乡间做塾师。1896年与蒋黼(字伯斧)合作,在上海办农学社,从事搜集翻译外国农学著述,并于次年创刊《农学报》。由于缺乏翻译人才,乃于1898年6月创办东文学社,请日本人藤田丰八及日本驻上海领事馆人员在社中任教。社中只有六名学生,其中有王国维,罗振玉欣赏他的才识,两人遂结下终生之交。

那时,正值戊戌变法运动进入高潮,罗振玉的政治态度十分保守,对康、梁一流维新志士很反感,皆斥为“浮华少实”而“不与相征逐”。1因此,当戊戌政变后,清廷极力取缔报纸、查禁书刊时,《农学报》不但未遭封禁,反而得到两江总督刘绅一的支持,特命上海道拨款资助其继续出刊。自此,罗振玉和清朝一些重要官僚拉上关系,并颇受重视。

东文学社办了两年多,到1900年,罗振玉鉴于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入侵造成的形势动荡,罗请王国维到武昌任农务学堂译授。1901年夏,罗辞职。是年,在上海创办《教育世界》杂志。年底,由刘坤一和张之洞奏派,罗振玉去日本考察教育。日本帝国主义分子小村寿太郎、近卫笃磨、长冈护美等探知罗与刘坤一、张之洞等清朝重要官员有密切的私人关系,遂频于交往。长冈且邀罗密谈,向他提出劝诱清政府在东北另立“满蒙帝国”的计划。这个企图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后来虽未实现,但罗在归国后曾密招近卫来中国为此事奔走。2

1902年,罗任地洋公学虹口分校校长;1903年冬,曾应邀入两广总督岑春煊幕中参议学务;1904年夏,受江苏巡抚端方委托,创办江苏师范学堂,自任监督。1906年春,罗振玉被调入京,在学部充二等谘议官,1909年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当时,清朝统治者为抵制革命,搞所谓“预备立宪”,进行一些欺骗性的改制活动。罗振玉十分顽固,主张恪守旧制,反对任何改良。在此期间,罗振玉一度经理清廷内阁大库档案,并奏请学部购运敦煌石窟古文物。这些文物史料后来有相当部分转入他自己手里。宣统年间,罗振玉大力搜购安阳出土的甲骨,先后得三万余片,这是他以后从事考古研究的重要条件。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罗振玉同当时也在学部做官的王国维,于12月初携眷逃往日本京都,成了亡命遗臣。在日本期间,罗振玉利用他的大量收藏,先后著录《殷虚书契前编》、《后编》及《殷虚书契菁华》等书;并由王国维协助,撰成《殷虚书契考释》与《流沙坠简考释》。

罗振玉早年即留心于古器物的鉴别,几乎一生未断。他每搜购一批古文物,经过考校,出书之后便卖掉,然后再买一批,如此反复。所以鲁迅说他是“痛责后生不好古,而偏将古董卖给外国人的,只要看他的题跋,大抵有‘广告’气扑鼻”。3

1919年春,罗振玉自日本归国,住天津。一度举行京旗赈务,与柯劭等组织京旗生计维持会。此后,纠合封建遗老,以保存封建文化为宗旨,组织所谓东方学会。不久,即自行消散。1924年9月,罗振玉被清废帝所召,“入直南书房”,4与王国维一起检理宫中器物。是年11月,清室被冯玉祥驱逐出宫,罗振玉当时是清室善后委员之一。当他看到象征皇权的“御宝”被封时,痛不欲生。据他自己表白说:曾“欲投御河自沉”,然而终觉“不可徒死”,只生了一场病。5病愈后,他与陈宝琛苦心策划,将废帝溥仪从醇王府偷偷地护送到日本使馆。1925年2月23日,在日本大使馆庇护下,罗振玉和他的儿子罗福葆于深夜将溥仪秘密送到天津,在日租界“张园”(清末湖北提督张彪的别墅)住下。罗振玉以此有功,被委为“顾问”,经常出入“张园”。后来,罗在遗老之间惹起怨忌,于1928年迁居旅顺。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这时,一向与日本帝国主义有勾结的罗振玉,认为复辟帝制的时机已到。他对日本军部说:“欲谋东亚之和平,非中日协力从东三省下手不可,欲维持东三省,非请我皇上临御不能洽民望”。6日本军部很欣赏他的献计。于是他大肆活动,频频奔走于东北的汉奸与日本军部之间,秘密筹划,成为帮助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炮制伪满洲国的重要汉奸之一。是年11月,日本天津驻军司令部派士兵护持溥仪偷离天津,把他安置在旅顺。罗振玉一心盼望溥仪一到东北就能重登皇帝宝座,自己则以“开国重臣”位居显要。但日本帝国主义却决定暂不行帝制。1932年3月,溥仪在长春就任伪满洲国执政,任罗振玉为伪参议府参议,罗不愿就职。改任伪临时赈务督办,不久亦辞职。1933年,罗任伪监察院长。是年,伪满日文化协会成立,罗为常任理事,后任会长(1936年)。1933年底,日本帝国主义与汉奸高议决定帝制,罗振玉是所谓“大典筹备委员会委员”。1934年3月,溥仪“登极”,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罗振玉受到“叙勋一位”的封赏。

1937年6月,罗振玉退休。此后继续整理刊行所藏古文物史料。1940年6月19日病死于旅顺。

注:1.罗振玉:《集蓼编》,《贞松老人遗稿(甲集)》第8页。

  1. 同上书,第14—15页。
  2. 《谈所谓“大内档案”》,《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3卷,第421页。
  3. 同注1,第37—38页。
  4. 同注1,第39页。
  5. 同注1,第44页。
    •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6.8.9  于福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