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从彦论治的辩证思想(作者: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编审)

罗从彦论治的辩证思想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卢美松    编审

罗从彦(1072—1135年),是福建理学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上承龟山道南之绪,下启晦翁大成之学”,对于闽学的形成做出突出贡献,是闽学的奠基人之一。

罗从彦是杨时的嫡传弟子,前后师事杨时20余年,人称“尽得不传之秘”。实际上,主要是因为他一生为学严毅清苦,又以明道为已任,所以收获颇丰,著述宏富,论述也特别深刻。他的许多言论阐述并发挥儒家正统思想,体现了儒家关心政治、积极用世的精神,任用君子、施行仁政的方针。在阐发这些政治见解中,反映了他的辩证思维和深刻内涵。

罗从彦在论述“治道”时强调:“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行法不可不恕;不严则不足以禁天下之恶,不恕则不足以通天下之情。”这种论点看似互相矛盾,但具有某种合理因素。因为法律的制定必须有原则,考虑周全而细密,叙述明确而肯定,不能含糊,也不容模棱两可,这就是朝廷立法严密、严格、严厉之处。但违法、犯罪者由于各有其背景、环境及主客观因素,而且同一事例出自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与效果(后果),故行法、执法者应持宽恕态度,严格而又通情达理地执法。当然,罗从彦并没有提出执法中应做到不枉不纵的具体原则和要求,只是笼统地提出“通天下之情”的目标。这个“情”,既是指各种犯罪的事实与情节,也包括犯罪者的思想和动机。所以说,罗从彦所阐明的治国之道与立法执法原则,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法律与情理的统一,包含了全面的思想与辩证因素。

其次,罗从彦也强调“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废法度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这一论断,从表面上看似乎有道理,而且都符合辩证的思想。实际上,具体分析则未必。因为“祖宗之法”制定之后,如果社会变化,时过境迁,客观条件已经发生很大变更,却仍然死守成法、旧规,不能与时俱进,势必脱离实际,有泥古之嫌、保守之弊。因此,其害往往不是“变则生乱”,而是相反,不变则乱生。当然,他的后一句说得有道理,祖宗德泽确不可恃,恃之则生“骄佚之心”,使人骄矜淫佚而导致堕落,这有许多事例可以证明。所以罗从彦的这一警示,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常人所容易理解的。

罗从彦论“治道”,最精彩、也是最具概括力的归纳就是:“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他的这一结论是从君子与小人的两相对比中得出的,是从政治实践中总结出的,因而是正确的,也是有说服力的。他说:“盖君子进则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天下所以必治。小人在朝,天下必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天下所以必乱。”他认为,君子进朝在位,对人主常有乱世忧惕之言,使人主居安思危,不敢怠慢玩忽,因而对臣下、百姓有善心、行仁政,天下因此而安定,达到大治。而小人在朝干政则出现相反现象,因为小人靠阿谀奉承以窃位得势,也靠甜言蜜语来固宠专权,他们往往对人主报喜不报忧,自诩政绩,粉饰太平,极尽欺瞒迷惑君主之能事,人主受其愚弄,骄奢淫佚,耽于安乐,最后往往弄到破国亡家、性命不保的地步。这就是小人得势天下必乱的道理。罗从彦的结论与分析很有道理,但毕竟还不全面。因为,在封建社会,天下的治乱,主动权操在君主之手,君子、小人还不是主要因素,夸大他们的作用和影响,实际只能淡化或推卸昏君、暴君误国的责任。

罗从彦强调君子、小人对人主治国的作用,强调他们对天下治乱的影响,因此也十分重视“士行”问题。他认为,文人学士(即所有读书人)是官员的预备队,是将来执政的候选人,他们的道德品行,直接关系到他们立朝在位后的治政业绩。罗从彦指出:“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二者不可偏也。”罗从彦对士人品行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对他们品行在立朝当政后影响的分析也是很有见地的。“正直”是对士人人格操守而言,为人正直,在朝自能正道直行,无偏无党,公道正派,大义凛然,朝政因而少有过失,社会、百姓从而得以稳定、安宁。“忠厚”是对士人的品质禀性而言,为人忠厚,在朝自是忠勤谦慎,仁恕宽宏,扎实敬业,不沽名钓誉,不贪渎矜夸;辅佐朝廷,行仁政于天下,关心民瘼,厚德载物,民受其惠,天下自无怨言和谤议。

罗从彦还进一步认为,士人“正直”和“忠厚”的品格二者应是均衡的,不可有偏颇。否则,“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于懦。”这一分析也颇有道理。的确,人格的正直与忠厚应是相辅相成的。一味强调正直,而少忠厚之性,会导致刚廉方正有余、仁恕宽厚不足,势必入于苛刻严峻,这于治国治民都不利。而一味强调忠厚,却无正直之心,则是非不分,软弱无能,随风转舵,无原则,滥忠厚,极而言之,甚至会沦入认敌为友、助纣为虐的地步。所以,罗从彦主张的士人修养原则富于哲理性,包涵了辩证的因素,对于今天从政的人们仍有借鉴意义。

罗从彦从朝廷用人、施政的措施与效果出发,阐明天下治乱的原因,在历史观上唯心主义的,但却颇具辩证思维的因素。如他曾指出:“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他还举安禄山、朱泚之乱,说明奸臣当道误国的道理。这些论述抓住主要矛盾,分析主观原因,是很中肯很深刻的,具有辩证思想的合理因素。

罗从彦作为闽学的前驱、北宋理学的重要传人,在传道继统方面,有其独特作用。史称罗从彦为人“严毅清苦,笃志求道”,追随杨时,求学二十余载,“尽得龟山不传之秘”。朱熹也称罗从彦“潜思力行,任重诣极”,是杨时门下学习最刻苦、造诣也最高的弟子。其同学陈渊则称罗从彦:“奥学清节,真南州之冠是也。”无怪乎罗从彦在政治上极力主张用君子、用忠厚正直之士。因为他自己就是励志求道、严毅深思、笃学力行之人。在理学家心目中,个人的道术学问、品德修养与立朝执政、国家治乱有着深刻而直接的关系。他在上述关于人才与朝政的叙述中,已经深刻揭示了这种关系,这是颇具认识价值、且又深具历史意义的。

2004年11月16日

阅读原文http://www.hualuoshi.com/?p=12903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6.7.12     于福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