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千年中华通谱,呼唤罗氏创新人才 ——学习习近平《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的启示

编修千年中华通谱

呼唤罗氏创新人才

——学习习近平《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的启示

罗训森

2016.4.17,“学习中国”网,发布习近平《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一文,笔者阅后,颇有体会,该文对续修《中华罗氏通谱》,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启示如下:

一、在编修《中华罗氏通谱》实践中,发现罗氏人才

 

习文虽主旨“呼唤科技创新人才”,但同样适用于文史类的谱牒学,适用于《中华罗氏通谱》。

姓氏郡望、堂号、支系的声誉,必须要有人才维持、发展,这是姓氏文化史揭示的铁律、真理。

支系、堂号,甚至郡望,若长时间不出人才,尤其创新型杰出人才,那么,其支系就可能被并入其他兄弟支系,其堂号就会消亡,其郡望也可能会改变(参阅拙作《慎终追远》初探)。

时隔千年,唐末五代初编修的《罗氏通谱》,其主编是著名的诗人罗隐,官至四品。参与、支持者有邺王罗绍威、进士罗衮等,可谓罗氏精英集萃。

唐末五代初,罗氏即使不是首创,也是《姓氏通谱》的首创之一。

宋德祐中,(1275—1276),宰相罗点家族编修《江西罗氏世征集》,“合豫章通属各郡,自汉晋来,罗氏人物无不备载,时参知政事陈文龙为序”。时政要名流魏了翁、真德秀等题词撰序,盛及一时。

罗点家族,罗点弟罗勋(薰)、罗点子罗愚,首创了“豫章罗氏通谱”。

宋理学家、《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之父、“竹谷老人”罗季温(茂良),首创江西庐陵近溪《桃林罗氏族谱》,“一门九进士”罗绋之女婿杨万里为之撰序记之。

“印山先生”罗绋之《畏说》,不但宋著名诗人杨万里赞赏,时宰相周必大也深为感叹。

明朝,弘文馆大学士(宰相)罗复仁之从孙、工部侍郎罗汝敬,主编江西吉水《桃林罗氏族谱》,明朝大批政要如:解缙、梁潜、金幼孜、杨荣、罗钦顺等人,题词撰序,再现罗氏辉煌。

工部侍郎罗汝敬之孙、贵州参政罗璞集大成,完成《桃林罗氏族谱》,首创中华罗氏祖孙精英、九代人修谱之记录。

民国抗日将领罗启疆,以少将师长之身份,主编贵州《罗氏族谱》,首创征得当时国家领导人林森、蒋中正题词记录。

借用民国元老于右任老先生之笔,传承、发展唐末五代初编修的《罗氏通谱》之精神,首创“敦族强宗”之理念!

2007.5,中国文史出版社版《中华罗氏通谱》,挖掘、阐发唐末五代初编修的《罗氏通谱》、宋德祐中,宰相罗点家族编修《江西罗氏世征集》之内涵,在编修千年一遇的《中华罗氏通谱》实践中,以“创新”思维,努力发现、吸引十几位省军级罗氏精英人才,关注、支持、参与《中华罗氏通谱》创新实践。

2004.9.19,开国中将罗元发在“《中华罗氏通谱》首次北京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上仰列宗,下对子孙,经得起历史检验”,成为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的指导思想。

2004.9.22,开国中将罗元发,接受海内外罗氏文化组织及宗彦贤达推举,慨然出任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主席,首创国家级领导人,担任民间《通谱》编委会主要领导的模式,实现《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成员质的飞跃。

2007.5,中国文史出版社版《中华罗氏通谱》,首创国内大型族谱类图书,正式出版的记录。

2014.9.18,《中华罗氏通谱》网络版正式上线,首创互联网+《中华姓氏通谱》的模式。

互联网+《中华罗氏通谱》,在续修《中华罗氏通谱》实践中,更方便发现各行业、各阶层的罗氏精英。

“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只有得到罗氏精英、创新人才, 才能顺利开展续修《中华罗氏通谱》、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创新伟业。

二、在续修《中华罗氏通谱》活动中,培育罗氏人才

 

2013年底,在启动续修《中华罗氏通谱》之初,本会即把发现、选择、培育新一代的编委会班子成员,放在工作的首位。“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本会也要象国家一样,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中华罗氏文化传承、创新的最优先的位置。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对于创新型罗氏人才,一定要放在本会最适合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日新之谓盛德”,中华民族爱学习、善学习,敬知识、崇创新, 在灿烂不熄的文明长河中创新人才不断涌现,持续书写着东方大国的创新史。

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同理,在续修《中华罗氏通谱》、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实践中、在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罗氏创新人才,我们需要及时发现这些人才,并提供平台,发挥这些人才,使他们在创新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习近平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中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习近平的这段话,对本会工作,同样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要创新本会人才培育模式,让各国各地区、各行各业都能不断培育出罗氏创新人才。

本会属民间学术机构,无法象行政、企事业单位一样,高薪引进、培育罗氏人才。但是,在续修《中华罗氏通谱》活动中,各国各地区、各行各业确实会出现一批热爱中华罗氏文化,又愿为之贡献的好苗子,如何培育这些苗子,使之茁壮成长,成为本会的一大课题。

1. 用翔实的国史、地方志、族谱中的罗氏史料作教材,培养年轻一代对中华罗氏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 总结、归纳中华罗氏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中华罗氏最具特色的“老实罗”、“罗家将”精神,培育、培养、薰陶年轻一代罗氏,敦促他们,不但要在本职工作中,做出优秀成绩为罗氏争光,而且,也要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领域,争当“排头兵”。

罗氏创新人才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科学的方式,稳定的政策,长效的机制。

习近平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中华罗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源远流长”、“枝繁叶茂”,决非溢美之词。每个罗氏在其姓氏的历史大树、链条中,仅是“一叶”、“一环”而已。

培育好年轻一代具有创新精神,“代有闻人”、“人才辈出”,将成为各国各地区罗氏支系的新常态。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罗氏之树,就会不断地“老树发新芽”,继续顽强地挺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经风雨,见世面,经受历史长河残酷的筛选。

三、在光宗耀祖,敦族强宗活动中,凝聚罗氏人才

 

《中华罗氏通谱》是光宗耀祖的平台之一,而光宗耀祖是国人成才的原动力之一。

“敦宗睦族”,是民国元老于右任老先生,借用唐末五代初,著名诗人罗隐与邺王罗绍威通谱的典故,在举国抗战的时代背景下,为中华罗氏总结、题赠抗日将领罗启疆主修之贵州《罗氏族谱》的特色文化。

要用优良的环境,凝聚罗氏创新人才。首先中华罗氏社会都要尊重创新人才,让创新人才成为明星,让每一位创新罗氏人才都拥有大量创新粉丝。

从国家角度,发现创新人才、培育创新人才,目的是为了留住人才、使用人才,要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凝聚创新人才,要让创新人才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事业中充分施展才华,实现其理想抱负,让每一位创新人才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和出彩舞台。

习近平指出:“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

同理,为了中华罗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本会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及线下联络渠道,加快集聚一批站在“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

习近平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人才与环境的关系,就像树木与土壤的关系,人才成长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滋养和哺育,中外实践都证明,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劣,已经成为当今人才竞争的关键要素。

同理,在中华罗氏社会,也要形成有利罗氏创新人才突颖而出的环境。要“包罗万象,有容乃大(开国元勋罗青长为《中华罗氏通谱》题词)。罗氏网友不得在互联网、微信平台上,对不同意见者进行无端的人身攻击、漫骂。要弘扬“老实罗”、“罗家将”精神,勇于旗帜鲜明地支持“正能量”,敢于批评、抵制“负能量”。

“正能量”点赞,“负能量”,差评,树立网络正气,打击歪风邪气,为中华罗氏文化创新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舆论环境。

要加强中华罗氏文化创新人才的创新成果保护工作,让创新人才的合法利益不会轻易受损。

目前,参与中华罗氏文化传承、创新的人数不多。据反映,有的作者,经过十天、二十天,完成一篇有关罗氏的文章上网站,可是却被其他网站不加说明、不注来源地抄袭、复制。此事,说轻点,是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说重点,有剽窃别人成果之嫌,严重打击作者参与中华罗氏文化创新的积极性。

习近平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编修千年中华通谱,呼唤罗氏创新人才

在续修《中华罗氏通谱》中,我们要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为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罗氏人才支撑,做出中华罗氏应有的贡献。

阅读原文http://www.hualuoshi.com/?p=11438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16.4.18     于福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