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春秋,“罗尊者”为才子罗隐 指点迷律的启示

十国春秋,“罗尊者”为才子罗隐

指点迷律的启示

罗训森

罗隐,是“唐三罗”之首,蜚声古今中外。

但在其成长过程中,却屡经挫折,在实行进士举荐制度的唐朝,持才傲物,不善人际关系,以至“十举不第”。

在其人生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据《旧五代史》罗隐传载:

罗隐在科场,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时,长安有罗尊师者,深于相术。

隐以貌陋,恐为相术所弃,每与尊师接谈,常自大以沮之。及其屡遭黜落,不得已,始往问焉。

尊师笑曰:“贫道知之久矣,但以吾子决在一第,未可与语。今日之事 ,贫道敢有所隐乎?且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

(罗)隐懵然不知所措者数日。邻居有卖饭媪,见隐,惊曰:“何辞色之沮丧如此,莫有不决之事否?”(罗)隐谓知之,因以尊师之言告之。

媪曰:“秀才何自迷甚焉,且天下皆知罗隐,何须一第,然后为得哉!不如急取富贵,则老婆之愿也。”

隐闻之,释然。遂归钱塘。

——《旧五代史》“罗隐附传”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当罗隐六举不第,沮丧至极,而深于相术的罗尊师却跳出相术的框框,因为罗隐的相貌实在不敢恭维,如果他相貌稍好的话,早就成了宰相郑畋的乘龙快婿。

加上罗尊师对当时的政局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所以,向罗隐建议东归,对发展更有益,事实果然证明罗尊师的真知灼见。

罗隐回归钱塘后,凭自己的实力,加上邺王罗绍威以罗隐是其“叔父”为由,极力向皇上及浙江王钱鏐的推荐,终以55岁高龄,从政20余年,成为唐末五代初的一代风流人物,而名垂青史。

罗尊师,深于相术,必是当时长安的著名道士,在罗隐的人生道路选择上,指点迷律,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惜仅知其为罗氏的唐代精英之一,佚名了。

高手在民间”,古今皆同。罗尊师、邻居卖饭的老太婆,他们的远见卓识,决断之力,胜过了著名的唐才子罗隐。

民间高人罗尊者,与罗隐同姓,血浓于水,感情天然融洽,必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史实证明:罗尊者的“建言献策”,造就了一代才子——罗隐。

此史实,启迪罗氏后昆:

一、若处在逆境低谷中,要象罗隐一样,不耻下问,广开言路,善于采纳“罗尊者”、“卖饭老媪”的真知灼见。

二、罗氏中的“尊者”、“长者”,即具有提携后进实力的宗彦贤达,要关注罗氏精英的苗子,“细算还缘血脉同”,适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他们“建言献策”,帮助其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

三、“敦族强宗”是罗隐主修《罗氏通谱》时,提出“敢将衰弱附强宗”著名诗句,经由民国“尊者”于右任老先生,为抗日将军罗启疆主修贵州《罗氏族谱》时,总结的中华罗氏特色文化之一。

罗氏苗子,要借用《中华罗氏通谱》多功能平台,认识“罗尊者”,以期获得“金玉良言”。

罗氏“尊者”,要有启迪后昆、“敦族强宗”的强烈责任感。

笔者自愿长期投身《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工作(已20年),深受唐末五代初,罗隐和邺王罗绍威主编《罗氏通谱》的影响和启示,要努力发现、联络更多的当代“罗尊者”和“罗隐”,以期敦族强宗

当代及后代罗氏精英,当以罗隐成名之史为鉴。

阅读原文 http://www.hualuoshi.com/?p=10776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16.3.16     于福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