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唐末五代初《罗氏通谱》的 发源地 ——兼探罗氏长沙郡望的形成和变迁

长沙,唐末五代初《罗氏通谱》的发源地

——兼探罗氏“长沙郡望”的形成和变迁

罗训森

古之长沙郡,是中华罗氏五大“郡望”之一。

今天,将2007.5,中国文史出版社版《中华罗氏通谱》唐末五代初、著名诗人、“唐三罗”之首——罗隐的传记,上传网络版《中华罗氏通谱》,以期罗隐在中华罗氏网络史册中,永垂不朽,触发笔者撰写本文的灵感,试探之。

唐元和年间,林宝代表官方,编纂了一部不朽的姓氏文化专著——《元和姓纂》。书中,罗姓仅有襄阳(湖北)、河东(山西)、齐郡(山东),三大郡望,在长沙郡(湖南)、豫章郡(江西),当时,并未出现享誉全郡的罗氏“名门望族”。那么,何时、何人,开启了中华罗氏的“长沙郡望”?

据《旧五代史》载:

时,钱鏐(浙江王)方得两浙,置之幕府,使典军中书檄,其后官给事中。初,隐罢上中书之日,费窘,因抵魏,谒邺王罗绍威,将入其境,先贻书,叙其家世,邺王为侄。幕府僚吏见其书,皆怒曰:“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

绍威素重士,且曰:“罗隐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为所薄,今惠然肯顾,其何以胜!得在侄行,为幸多矣,敢不致恭,诸公慎勿言”。

于是拥旆(旗)郊迎,一见即拜,隐亦不让。及将行,绍威赠以百万,他物称是,仍致书于(钱)鏐,谓叔父,鏐首用之。

——《旧五代史》卷二十四

也就是说,罗隐因为“费窘”的经济问题,手头据拮,想请时任邺王的罗绍威帮忙。小小芝麻官,要见官居王爷的一方诸侯罗绍威,谈何容易。于是,罗隐给罗绍威写了一封信,“先贻书,叙其家世,邺王为侄”。

“十举不第”的小小芝麻官罗隐为“叔”,位高权重的邺王罗绍威为“侄”,在以等级分尊卑的古代,此信不吝一枚炸弹,“幕府僚吏见其书,皆怒曰:“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

罗隐为何胆敢称邺王罗绍威为侄?有何依据?

《罗隐年谱》补注载:

注:罗隐曾祖仟,字同知(万历《新城县志》作“童知”),福州福唐县令(《福建省志》有载)。自长沙迁新。罗绍威之先祖亦长沙人,以族谱辈分,绍威称罗隐为叔父。

——《罗隐年谱》补注

由国史可确认,当时,在长沙,存有较大型《罗氏族谱》。罗隐见邺王罗绍威前,查阅了自家族谱,依据族谱中的辈分排序,罗隐当可理直气壮地称呼邺王罗绍威为“侄”。

此“同宗族谊”,岂是邺王府中之“幕府僚吏”们所能轻易理解。

当然,仅凭族谱,贵为邺王的罗绍威,也可能不会见罗隐,试想当时,若所有长沙罗氏都去找邺王罗绍威,他一是没时间,二是没精力,如何接待?如何“有求必应”地妥善安排?

国史真实记载了罗绍威同意见罗隐的两个原因:

1. “绍威素重士”以“异姓封王”,史不多见,罗绍威能稳当邺王,必有其过人之处,重视知识分子,招贤纳士,应是他的“杀手锏”。

2. “罗隐名振天下,罗隐不是无名之辈,在古代,即使“名振天下”,若无科举出身,乃会被人轻视:“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

罗绍威在当时,就能做到“唯才是举”,重视知识分子的真才实学,包容知识分子缺点,不但不轻视罗隐,反而倍感荣幸:(罗隐)今惠然肯顾,其何以胜!得在侄行,为幸多矣,敢不致恭,诸公慎勿言”。

邺王罗绍威力排众议,认罗隐为“叔”,此时,布衣出身、小小芝麻官的罗隐,完成了从布衣至“王叔”的身份陡变、华丽转身!于是,罗隐就享有了“王叔”礼遇:

拥旆(旗)郊迎,一见即拜,隐亦不让。及将行,绍威赠以百万,他物称是,仍致书于(钱)鏐谓叔父,鏐首用之。

何等威风!打着王旗,郊外迎接,王爷下拜,罗隐以叔父身份,受之不让。

何等大气!赠钱百万,赠送珍珠、玛瑙、玉器等宝贝,用称计量。

何等强宗!以邺王身份致书于(钱)鏐(浙江王),谓罗隐叔父,鏐首用之。

国史中,尚有罗绍威向皇上保举罗隐的“密奏”记载。

罗隐与罗绍威的《通谱》,以罗隐“费窘”开始,到罗绍威赠金百万,开据王爷保荐介绍信的圆满结局,开创了中华罗氏的第一部、独具特色的、以“敦族强宗”为目的《罗氏通谱》

《十国春秋》编者论罗隐:

论曰:《语》云,“士用则为虎,不用则为鼠”,岂不信哉!方(罗)隐屡踬进士第,遍历诸州,驰驱扰攘之中,惫矣!及遭逢霸主,文采灿然,声施后世,可不谓得时而驾邪?虽然,以彼义形于色,劝兴兵伐无道梁,藐胝强藩,畜以从子,大义侃侃,又宁独以文士见哉!

——《十国春秋》卷八十四

若无邺王罗绍威的鼎力相助,罗隐再有才能,因持才自傲,不善人际关系,也是“十举不第”,可能默默无闻地了度一生,“士用则为虎,不用则为鼠”,岂不信哉!

晋朝实行“阀阅制度”,族谱就是官方的档案,选拔任用官员,要从族谱中查找资料。所以,晋朝姓王、姓谢的人很吃香。

到了唐朝,李世民发现,堂堂李家天下,在社会上,当大官的姓李族人,居然不如姓崔、姓卢的风光,因此,废除旧家世族,废除“阀阅制度”,推行进士推荐制度,按照对朝廷的功劳大小,重新编排姓氏座次,便成了当务之急。

因燕王罗艺造反,罗家失去了唐初“姓族”的地位。唐中朝,虽出现过罗好心封王,但毕竟是印度裔的,没有太大影响力。直至唐末,再次出现罗弘信、罗绍威父子为“异姓王”。此时,应该是长沙罗氏鼎盛时期!但《元和姓纂》已编过了,罗氏并没有公认的《长沙郡望》。

与邺王罗绍威同是长沙祖籍的罗隐,因“费窘”问题,挖掘到族谱的新功用:“敢将衰弱附强宗,细算还缘血脉同”,冒险投书罗绍威,意欲《通谱》,且获罗绍威认同认可,在国史中,留下《罗氏通谱》光辉的一页。

合理推断:当时《罗氏通谱》编委会主席:邺王罗绍威。

《罗氏通谱》编委会主编:诗、文人罗隐。

“唐三罗”之首罗隐是主编,“唐三罗”之二,罗邺,之三,罗虬,理所当然是编委会主要成员,再加上四川成都的进士罗衮,实力雄厚、影响力巨大、全国性的《罗氏通谱》编委会便诞生了。

罗隐的诗,以咏史见长,在其主编的《罗氏通谱》中,湖南古今罗氏人物,如秦之循吏罗君用、开汉将军罗珠、汉之粱国相罗怀、晋之湘中淋琅罗含、唐之罗珦、罗让等,当可无一备载,肯定是一部高质量的《罗氏通谱》。

该珍贵通谱虽已失传,但在传世的大型罗氏族谱中,依然可觅见其遗迹:三代连续的辈份:弘、绍、周,详载族谱中。

合理推断:诞生于战乱“五代十国”时期的《罗氏通谱》,在当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于是,催生了罗氏的“长沙郡望”。

可是好景不长,北宋末、南宋初期,诞生了“豫章先生”——罗从彦,他认“豫章郡望”。鉴于从祀孔庙、朱熹祖师爷的罗从彦,具有更巨大声望,罗氏的“长沙郡望”逐渐被“豫章郡望”所代替。

但“长沙郡望”的代表人物之一、晋·湘中琳琅、长沙相、侍中罗含,仍顽强地存活在许多罗氏宗祠中,“豫章世泽,湘水琳琅”大门口对联,昭显“长沙郡望”的罗含与“豫章郡望”的罗从彦,平分秋色。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姓氏文化不断地在运动、发展,姓氏地望也在不断地运动、发展。

中华罗氏历经:襄阳、河东、齐郡、长沙、豫章,五个郡望。

“地以人望”,郡望的产生、变迁、发展,“地灵”,是以“人杰”为主轴。

“郡望”的治所,即省会,代表一个省份。我们研究郡望的历史,“以史为鉴”,故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

中华罗氏的历史已揭示,罗氏的郡望在湖北、山西、山东、湖南、江西之间变迁、发展。

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同样可以“面向未来”,中华罗氏的郡望,还会变迁、发展,甚至某些老的郡望,还会复兴!

“振兴中华、共筑中国梦”、“一带一路”的历史大潮中,会产生中华罗氏新的郡望吗?老的郡望,会复兴吗?

以编纂中华罗氏正史、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为己任的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将密切关注。

综上所述,“长沙郡望”产生于战乱的“五代十国”。

催生“长沙郡望”的罗氏功臣:罗隐、罗绍威、罗衮等。

形成“长沙郡望”最重要的纽带和动因:编纂《罗氏通谱》。

参考文献(略)

训森注:

郡望:某郡中,有数姓“名门望族”,该郡百姓,景仰他们,便逐渐成为这些“名门望族”姓氏的“郡之所望”,简称,郡望。

郡望代表一个姓氏的历史和荣誉,古今中外,华人社会均极为重视。

古代,常用于某姓名人的尊称,如“柳河东”,尊称柳宗元。“豫章先生”,尊称罗从彦等。

阅读原文 http://www.hualuoshi.com/?p=10702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16.3.14     于福州

One thought on “长沙,唐末五代初《罗氏通谱》的 发源地 ——兼探罗氏长沙郡望的形成和变迁”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