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中共宝庆地方执行委员会,任组织部副部长——罗卓云

罗卓云

 

被迫逃居深山

罗卓云,名教嵩,号罗英,化名罗捉萤,李爱川(母亲姓李)。清光绪十八年壬辰九月十八日(1892年11月7日),生于湖南宝庆隆回二都高州白马庙村竹山湾。祖父罗民宣,父亲罗承纯,都是老实巴交的贫苦农民,世代靠租种地主的田地过活。因不满豺狼当道的黑暗统治,劳苦大众备受欺凌的社会现实,祖父去世后,卓云10岁时(1902年),即随父亲举家连夜逃往一都石桥铺海拔一千多米崇山峻岭中的永明村桐木坪老力场。靠开荒垦地,种植苞谷红薯过活,生活十分艰苦。卓云从小也就只好给人家看牛,成了放牛娃。

接受和宣传进步思想

卓云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未曾上学读书的文盲,深知没有文化的痛苦,虽然生活艰苦,但决心要送卓云读书识字,于是送他读了6年私塾。卓云也不负父母的期望,以后就自学不辍。当时,一些进步人士,在一都司门前的石子垴,办了个“青年服务社”,卓云经常跋山涉水下山来此,阅读进步书刊,了解国内外形势。卓云接受了进步思想以后,思想上来了个大飞跃,革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了传播进步思想,觧放民众,他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劳苦大众首先掌握文化。宣统三年(1911),他以自家房屋为教室,创办了一所小学,招收贫苦农民子弟上学读书,虽然自己家里很穷,但还是无偿地供给学生书,纸、笔、墨。民国元年(1912年),他把学校正式命名为“维央国语学校”。“维央”二字,就是繁体字“罗英”二字去头,意即表明他为了革命,不怕杀头。教室门口,还撰写了一副对联:“此间有药能光眼;这里无钱可读书”。

教书期间,他利用假期,跑宝庆,赴长沙,接触社会,汲取新的知识。对贺民范,蒋昨非等在宝庆办的文化书社经销的进步书刊,除自己阅读外,还买回一些当教材传授给学生。以后他自己又创办了《自由思想》,曾出刊14期,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思想。他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破除封建迷信,砸烂水口庙,号召妇女剪发,放脚。还在恽代英主编的《中国青年》刊物上发表一些有关改革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现状和宣传平权平等思想的文章。

积板投身革命

民国11年(1922)秋天,宝庆西乡(今荷香桥一带)的爱国知识分子,在宝庆城里成立“宝庆西乡学会”,创办《宝西期刊》,卓云积极参与撰稿。

民国13年春,卓云应彭钟泽之聘,担任宝庆五台山县立高小国文教员,与欧阳秋曝等在宝庆城内双清亭等地创办平民夜校,日教学生,夜课工农。同年秋,宝庆三民主义研究会成立,他与贺民范、彭钟泽、欧阳秋曝一道,学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和《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研讨“联战、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宣传“耕者有其田”的进步主张,参加“三一八”惨案声援会,“四一二”游行示威大会,以及火烧英商油库的战斗。此间他参加了国民党。

民国14年夏,他进长沙世界语学校学习,根据国共合作的精神,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秋,受中共湘南区委指示,回宝庆发展党的组织。年底,在宝庆县立小学建立宝庆第一个中共党小组,直属湘南区委领导。

民国15年2月,他回司门前、金石桥发展党员,建立司门前、金石桥党支部。8月,遵照上级指示,成立国民党宝庆县党部,他出任组织部长。9且,宝庆中共党员发展到260余人,建立了17个支部。10月,中共宝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他任组织部副部长。

英勇壮烈牺牲

民国16年(1927)春,他受中共湘南区委派遣去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任中共讲习所特支委员。5月21日,许克祥在长沙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接着,匪首陈光中袭取宝庆,党的地下组织被破坏,农民协会被解散。他从武昌潜回隆回,奋笔疾书:“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青;任彼风浪险,万折不灰心。”还书写了一副对联:“做革命先驱,当不惜头颅鲜血;搞农民运动,要打倒土豪劣绅。”以抒发他革命到底的胸怀。

民国17年9月14日黎明,他在家乡桐木坪被团防局局长欧阳昶率众缉捕,解往宝庆。11月在宝庆城英勇就义,年仅36岁。

英雄后继有人

卓云就义时,其子罗崇政年仅7岁,在母亲欧阳氏的辛勤抚养下,好歹总算拉扯成人。解放以后,罗崇政翻了身,成家立业,入了党,多年来一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办事公道,廉洁自爱,深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1965年,崇政因病去世。他的长子罗忠君,参军复员后,又子承父职,群众一致又选举他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前代既多贤达,后世定多俊杰,但看革命火种传不息,英雄后继永无穷!

——罗德华供稿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6.2.28     于福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