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0244633aLIgPh

湖南罗氏源流概述

四、衡阳罗氏

衡阳市辖衡东、衡山、衡阳、衡南、祁东、耒阳、常宁7个县(市)。.原衡山县于1957年划为衡山衡东两县,并有一部分划入安仁县治。

衡山、衡东罗氏鼻祖是罗崱,崱→达→皎→议→遵,遵生四子:元、輧、兴、轩。除兴公无传外,元、輧、轩三公均有裔嗣从江右迁衡山 ,派衍十八大房。乾隆年间,兴建北门大祠,嘉庆重修,建造精美,蔚为壮观。各房情况是:

(1)黄华站房,始祖罗成公,元公七代裔孙,明洪武元年(1368)由江西吉水徙衡东黄华站开基,已衍至二十七代,人丁13000余人。

(2)北门房,始祖宗寿公,軿公十一代裔孙,元至正年间(1341~1368)为衡阳县教谕,生五子,其三子真参,四子真试,五子真敏,先后于明洪武二至四年由吉水徙衡山新屯紫峰下罗家冲和罗家坪,已衍二十六代,人丁达9000余人。

(3)小阁塘房,始祖宗福公,軿公十一代裔孙,元至正年间其弟宗寿公为衡阳司铎,于洪武初年随其弟来衡,阅山川之秀,乃定居衡山之东小阁塘肇基,已衍至二十三代,达1500余人。

(4)黑田房,始祖思聪公,軿公十代裔孙,于洪武元年偕弟思洪、思德,由江西吉水徙衡东霞流乡燕子冲罗家托,不久又迁龙王桥黑石田定居,已衍至二十七代,达万余人丁。

(5)龙源房,始祖思洪公,于18年后从黑石田迁龙源肇基,已衍二十八代,族丁达6000余人。

(6)平溪房,始祖思德公,从罗家托徙潜字东湮,传三代肇基平溪房,已衍二十一代,人口达800余人。

(7)三抵石山鳌洲房,始祖宗周公,軿公十一代裔孙,其祖父式金公徙茶陵定居,宗周公生4子:益、竣、崇、懋,除懋公徙长沙外,益懋二公合谱于茶陵大西门,崇公徙衡东,筑室于三抵,衍至二十五代,人口达3000。

(8)小山房,始祖朝公,軿公十六代裔孙,洪武初年由吉水迁衡东珍珠,肇基小山房,至今二十四代,在衡山裔孙7000余人。朝公生应宗、应升、应隆、应海、应亮、应荣六子,应宗为山冲支房祖;应升为富塘房支祖;应隆迁湘潭;应海分居八石峰;应亮迁居衡阳;应荣迁居湘潭跃龙市。

(9)大坪头房,始祖崇荣公,崱公后嗣,世次无考,于明洪熙元年(1425)由江西吉水徙衡山大坪头开基,派衍二十四代,达2000人口。

(10)黄花冲鹤年公房,始祖鹤年公,軿公十二代裔孙,洪武年间由江西徙衡,肇基于衡山北乡黄花冲,已传二十五代,人口达600余人。

(11)黄花冲觉从公房,始祖觉从公,崱公裔孙,大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江西右江铎衡山授教谕,遂肇基于衡山北乡黄花冲,现派衍至十九代,人口1200有余。

(12)高脚庙房,始祖子惠公,軿公十二代裔孙,其父泰亨公,于元末由江西吉安徙居衡阳竹陂田,子惠公又徙衡山高脚庙肇基,传至二十三代,约800余人。

(13)百叶冲房,始祖肇竣公,崱公十五代孙,洪武年间自吴徙楚,占籍衡山之东晓霞峰南麓,开基百叶冲房,派衍二十三代,达3000人口。

(14)野溪宗寿公房,始祖文礼公,軿公十三代裔孙,元至正年间荐辟为衡阳县教谕,其眷属于明洪武初年由吉水迁衡阳县南乡正坪,传至文礼公,于明正统年间(1463-1449)再迁衡山野溪冲肇基,已衍二十二代,人口达1200余人。

(15)荆花桥才仲公房,由江西秀川迁衡山三十二都深塘上双江(今属安仁),徙居荆花坪大屋坪肇基,派衍二十四代,达2000余人。

(16)荆花桥才季公房,始祖才季公,軿公十二代裔孙,原随曾祖父居上双江,洪熙年间徙荆花桥南塘肇基,已传至二十六代,丁口仅170人。

(17)深塘罗氏(详见安仁深塘罗氏)。

此外,还有野溪继周公房,窑里房和篁竹塘房等三房,只有谱牒记载,族裔无考。

总之,衡山、衡东罗姓人,族丁繁茂,瓜瓞绵延,人口达65000之多。他们浸润式地向周边发展,在衡阳、衡南、攸县、湘潭、株洲、茶陵、醴陵、长沙、常宁、郴州、耒阳诸县,都有这支罗氏的子孙居住。衡山、衡东罗氏,人文蔚起,名流辈出,诸如大学者罗选登,提督罗进贤,名震遐迩的共和国元帅罗荣桓(黑田房思聪公系18代孙),更是千万罗姓人的骄傲和光荣!

衡阳、衡南及祁阳罗氏主要属青叟公系。据祁东罗氏六修族谱载:基祖青叟公,字诚斋,为后晋(九世纪)泌州刺使全德公之十一世孙,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举人,开禧三年(1207)为湘阴主簿,嗣衡阳县令。其子大器为衡阳县教谕,遂家于衡,卒葬于衡。大器公有忠、惠、恩三子,长子忠,家于祁东之黄冈,其次子宗之,复徙邵阳铁塘,后称铁塘罗氏;三子体之,徙居零陵冷水滩,称零陵罗氏;四子贞之,徙居祁东步云桥,称堆积罗氏。次子惠,家于衡阳蒸水之江口称蒸左罗氏;三子恩,为庐陵知县居吉安。明洪武时,其曾孙之子明远、见远兄弟,英勇善战,适陈友谅陷吉安,官吏溃散,明、见兄弟率敢死士300余人,与其巷战一昼夜,恢复郡城,旋以负重伤而卒。明远公之子文进、文暹、文俊,及见远公之子文贵、文富,恐陈兵复入吉安,祸及全家,遂母命,相与均徙湖南:文进兄弟定居衡阳(今衡南县)清化三都鹅鸭塘,名为清泉罗氏或三甲罗氏;文贵兄弟定居祁阳熊罴岭麓,名为黄土岭罗氏。邵阳铁塘派,衡阳清泉派,祁东黄土岭派,实为一脉,过去修谱曾经合修,六修时因资力不足,只作了房修。第二支是蒸左罗氏,崱公十七世孙华公,明代由郡公曹授承德郎,官衡阳,遂籍衡西蒸水入湘江口。华公生五子,长曰恭,住燕塘;次曰俭,住朱家园;三曰俊,住伏圫山;四曰勤,住石桥房;五曰倡,住花园房。清雍正三年(1723)创族谱,1999年八修,红丁3091人。第三支是芭石罗氏,基祖道能公,于明洪武三年(1370)携子自江西庐陵迁湖南衡邵。公生4子,长曰兴绵,占籍衡阳新城乡长乐里,至四世寿公迁邵东鸡公山;次曰兴缘,占籍石坝鸿江岭,至五世忠公复迁芭石冲;三曰兴绿,占籍邵城外盐码头,至九世守之公迁周官桥;四曰兴纲,占籍炉前村,至七世神公迁东塘冲。创修族谱时,四房父老商定,以道能公为基祖,因缘公居芭石冲,故名芭石罗氏。1989年三房合修家乘,红丁3000余人。1998年湖南特大洪灾,族人玉龙献捐人民币26000元、成善献捐人民币13000元,共购大米20000余斤,赈济灾民。在祁阳境内还有罗口门、大村甸、黄阳司等地多个罗氏世系。

衡阳罗氏还有衡湘六甲罗氏、衡湘栗坪罗氏和耒阳罗含支系等多支,未详。

耒阳罗氏有36000多人,几乎都是罗含后裔。罗含闻名遐迩,其派源世系,资料无多,一时难以确论。据有关史籍记述,其先祖是古罗子国遗民迁长沙之后。其曾祖罗彦,蜀汉建兴三年授临海太守,后迁居衡阳,生罗仁、罗义二子,仁迁居耒阳,生九子,除次子罗绥仍居耒阳外,八子居永州,九子居安仁,其余6子远徙江西、广东、福建。罗绥于后汉景耀三年授荣阳太守,生5 子,长子罗含居耒阳,余4子迁江西、湖北等地。罗含字君章,西晋元康二年九月十八日生,幼孤,由三叔母朱氏抚育成人,少有志向,常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入口中。朱氏惊起曰:“鸟有文彩,汝后必能文章。”自此藻思日新,累官至廷尉、长沙相。著有《湘中记》、《更生论》传世,是我罗氏第一个有著作传世的人。东晋咸安二年十月十八日殁,享年81岁。葬城西南之西湖塘五雷山,西湖塘小洲上有罗相公祠,供奉罗含夫妇塑像。每年九月十八日,子孙前往祭祀。罗含有七子,其后瓜瓞绵延,发派耒阳之外,分布尤其广阔。南齐年间(479-502),四传幼忠,占籍良陂库,幼成、幼武移籍江西庐陵(此记载可佐证宋·杨万里“其在于晋,君章以文鸣降。及五季,则有江东公;今庐陵之罗,其后也。”之说);南梁年间(502~577),七传文倬,移居襄阳光化;八传忠任开派湖北汉阳,忠信移籍浙江金华;宇熠开派河南桐柏,宇昭移籍陕西汉中,宇炳开派皖南当涂;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二十四传时端,开派襄阳仙桃;三十二传顺隆开派马水﹑枣粟坪﹑衡阳﹑清泉;三十七传元弼,占籍衡南樟树脚,元震移籍宝介库里,元德仍居跋石,元佐移居观市街;元大德年间(1297~1307),四十传文昌生4子:长聪孙徙涵塘,次明孙占籍小泉,三智孙移居湘潭,四慧孙居耒阳;明永乐年间(1403~1424),四十三传碧义肇基小泉九滩,碧礼肇基六滩,碧珏肇基衡阳南乡;四十四传瑛公,由小泉迁板陂开派安仁,城公子志魁肇基二滩,分支马子塘﹑杨枚﹑高山,璇公肇基大泉堰,支分南木桥,巩公肇基九江万金岭,球公四子志觉﹑志簧﹑志璋、志璧,分别肇基三滩、五滩、四滩、一滩,支分石虎头、庙山、崇山等处。历经1700年来,含公子孙,派衍湘、赣、鄂、豫、皖、粤、江、浙,尤其是湘中湘南广大地区。

常宁县罗氏多是含公世系,亦有从衡阳及江西等地迁入的崱公后裔。

2 thoughts on “湖南罗氏源流概述”

  1. 邵阳罗氏
    始祖唐时崱公,为世居楚南衡州府耒阳县晋君章公十四代孙,占籍江西吉州庐陵县。崱公十四传至友进公,字德修,号荣钦,明洪武2年(1369)由江西泰和迁居楚南宝庆邵西潭井湾,生有四子:仲祥居永成二都二里,生才禄、才旺;仲先居永成二都九甲;仲奇、仲青二公居隆回四十二甲。清嘉庆8年(1803)仲祥公房禄、旺二支始修族谱,同治6年(1867)续修。祥房班次:仲才文碧子,永思志朝添,春景生伯万,忠孝世代传。先房班次:仲才文必子,永思廷添士,祖宗承尚用,忠孝世代传。奇房班次:仲邦必思永,远宗祖廷应,才尚国正经,纬安民广仁。青房班次:仲邦必思永,远宗祖庭应,才国正万方,奉承定广仁。四房合班:道德开昌运,家声信久延,学纯崇光大,品望步高贤,坚节同圭璧,清真益洁廉,临轩希硕彦,甲第并连元。
    摘自:http://www.luosz.com/thread-1340-1-1.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